首页 > 留学资讯 > 正文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2024-01-05 17:21:42 | 合力留学网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相关内容,小编在这里做了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从1872年到1875年,当时的清朝选择派遣10到16岁的幼童共120人前往美国留学,这些人就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原本计划留学15年,但因为各种原因,留学计划在9年后撤销,以失败告终,而最后120人,回来了94人。

洋务运动时期,由于曾国藩的幕僚容闳的提议,曾国藩与李鸿章联名上书请求进行“留学教育计划”,按照计划,清朝派遣120名留学生前往美国,学习科技、工程等洋务亟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最终决定选择10岁到16岁的幼童出国,从1872年开始每年派遣30人,到1875年完成,年限15年,经费全部由朝廷支出。

这样的条件放在今天,应该很多人都会挤破头去争取,但是在当年,绝大多数人都对于出国留学非常害怕,觉得极其危险,那时的清朝依旧把美国视作蛮荒不开化之地,更何况是要把十多岁的孩子送出国,一送就是15年。正因为大多数的家庭都很难接受,因此容闳费尽心思,不知费了多少工夫,才好不容易勉强凑够了留学生的人数,大多来自东南沿海。

与胆战心惊的家长们完全不同,这些留学幼童刚开始还是非常兴奋的,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但是抵达美国以后,各种困难接踵而至,首先就是语言问题,这些没有经过英语训练的孩子根本无法与美国人交流。为了更好学习语言,这些幼童被分散安排到了当地的美国家庭之中,风俗的迥异,时常让这些孩子面红耳赤不知所措。

不过,还有很多问题,清廷明文禁止这些幼童改奉上帝,因此自然破坏了他们与寄宿家庭主人的感情,而且西餐他们也吃不习惯,刚来的清朝幼童们经常因为打扮的问题,受到周围人异样目光,而为了尽快进行学习,幼童们需要相当刻苦的学习。如此一来,清朝首批留美幼童到了美国之后,等待他们的就是枯燥而且缺乏自由的留学生活。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聪敏好学又肯刻苦的中国孩子,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的生活,而且普遍成绩非常优秀,英语水平也迅速提高到了能够与当地人畅顺交流的程度,也正因如此,清朝的留美幼童,很快适应了当地生活。原本清朝留学生们的困惑与不适应感,逐渐消失,在当地也交到了很多的朋友,一切都步入正轨。

可与此同时,清朝方面却出了问题,当初清朝派遣留美幼童的主要目的是,保持传统文化与各方面制度的前提下,将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然而这些留美幼童在美国却迅速接受了西方文化与思维,愈发美国化。渐渐地,留美幼童进入教堂、甚至还剪掉辫子,拒绝清朝服装,一系列“倒戈行为”让清朝越来越害怕。

经过清廷内部的一番争论争斗,最终1881年,清朝还是决定将所有留美幼童撤回,实际上这些幼童,原本再过四五年,就能进入大学,眼看着果实即将成熟,却被硬生生打掉了。
合力留学网

最终,120名留美幼童中回来了94人,剩下的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病故在了美国

留美幼童初来乍到,因为水土不服还有学业压力实在太大等原因,病倒者不少,而那时的医疗条件仍旧有限,因此身体比较弱的早夭的也不是没有,天才少年潘铭瑞15岁考上瑞萨莱尔理工学院,结果一年后就重病离世。

第二,提前被遣送回来

清朝为了这批留美幼童花费巨大,平均每人每年大约是六万两白银,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原本清朝送留学生出去是为了洋务,如果留学生不务正业,必然浪费很多资源,因此清朝也会定期让监督考核,不合格的留学生会被提前遣送,及时止损。

第三,执意不回继续学业

清朝留美幼童普遍年纪比较小,更加容易受到影响,他们在留美期间,对于原本清朝的那套产生了质疑,而对西方的文化愈发亲近,对清朝的落后极其不满,清朝要求幼童回国的时候,容揆等人就拒绝回国,而继续留在了美国学习。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中国留学生赴日留学的历史背景和优势

中国和日本同样背负着儒家文化的历史背景,在19世纪分别经历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尽管中国的洋务运动未能成功,但日本的明治维新却巧妙地融合了西方文明与本国特色,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铺平了道路。因此,从晚清时期开始,清政府便意识到日本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并开始派遣留学生赴日学习。
🎓经济实惠的留学选择
中国与日本紧密相邻,这使得赴日留学的成本远低于前往欧洲。这一优势为许多有志于深造的学子提供了更加经济实惠的选择。
📚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知识
自晚清以来,日本的科技文明发展迅速,领先于中国。大量西方学术著作被译成汉文,其中包括科技、社会、经济和哲学等领域。选择到日本留学的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接触到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知识,这一优势是无可比拟的。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晚清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

清朝末年,封闭僵化的满清政府国门,被洋人的坚船利炮打开。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里的一些有见识的官员,认识到学习别人的重要性,有的说“师夷长技以制夷”,有的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不管怎么说,所要表达的,就是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
于是清政府开始挑选优秀的学生,公费委派他们前往西方各国学习。希望他们学成归来后,能够为大清王朝服务,为大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续命。
但是奇怪的是,这些学成归来的留学生中,很多反而成为了推翻清政府的急先锋。包括兴中会、华兴会、复兴会等很多成员,都是清朝派出去的的公费留学生,而他们却是推翻清政府的得力干将。尤其是在清政府即将垮台的时候,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
有人因此对清朝的那些公派留学生进行道德谴责,认为这是吃清政府的饭,却砸了清政府的饭碗,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不过我认为,有人之所以说这个话,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站到历史的现场来考虑问题。咱们今天可以就当时的具体情况,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一、留学生看到了封建帝制的腐朽没落。
清政府当时派学生出去留学,目的是想让这些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本领后,回国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但是,无论是公派留学生,还是自费留学生,他们去了国外以后,看到了西方国家的发达,同时也看到了西方国家发达的原因,正是因为取消了封建帝制,实施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因此国家才实现了腾飞。
尤其是去日本留学的留学生们,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情况和中国差不多,甚至还不如中国。但是后来,日本实现了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由于这种资本主义道路很适合国家的发展,国力很快强盛起来,老百姓很快富裕起来。因此,这些留学生们得出一个结论,中国要实现富强,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所以,不能说这些留学生忘恩负义,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他们也是出于救国救民的目的,才选择了这条道路。
二、留学生看到清政府无法改变和救国。
实际上,留学生们对清政府的态度,是有一个转变过程的。
清政府在1872年到1875年派出去的首批公派幼童留学生中,回来以后,真正反对清政府的还是少数,大多数积极地加入到了清政府的建设当中。比如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他们都是积极参与清政府建设的,从事政治的都不是很多,主要在科学领域及文化领域发挥作用。
不过,随着清政府在与列强的作战中不断失败,同时随着清政府实施维新变法的失败。这些留学生们对清政府的态度,便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认识到,那时候的清政府,已经失去了领导中国走向富强的能力。之所以失去了这个能力,就是因为腐朽反动的封建帝制统治。
要想让中国重新崛起,唯一的办法,就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所以,后来派去国外留学的那些留学生们,他们逐渐地变成了革命者。
三、留学生在国外遭遇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留学生在国外的生活是饱受歧视的。这种启示,来自于清政府与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失败。要么在外交上居于下风,要么在军事上失败。在失败的同时,不断地割地赔款。这些做法,都让这些在外留学的孩子们,感到了深深的屈辱。他们不是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而是为自己的祖国感到屈辱,这是让他们非常难受的。
造成这种屈辱的原因,就是清政府腐朽没落的统治。
除此以外,留学生虽然是公派的,但是,由于朝廷派别众多,大家勾心斗角,贪污腐化,因而留学生们的学费及生活费等常常被克扣,让那些留学生们生活异常艰难。这也让留学生们对清政府很难有认同感。
可以说,之所以造成公派留学生反对清政府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清政府自身的腐败造成的!

以上就是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全部内容了,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关注合力留学网。
与“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相关推荐